笔墨帮 > 专题 > 热点专题
导航

关于亲情的美文欣赏: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笔墨帮 4.68K 次

编者按:文章《此心安处是吾乡》讲述了作者对父母的很多回忆,稳重满满的是温暖的亲情。心之安处,便是吾乡,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关于亲情的美文欣赏:此心安处是吾乡

自从父母退休后决定回衡水老家的那时起,那只名叫杜宇的鸟儿就在我的心里不停地呼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我感觉由父母三十五年来帮我建构起来的精神支柱在一点点坍塌……

六岁那年,母亲手拿肩扛着大大小小的行李,领着我背着妹妹,从河北阜城的一个小村子出发,一路辗转到了陕西韩城去和父亲团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候条件还很艰苦。父亲的工资只有40几元,母亲为了贴补家用,每天步行去离家五里地外的一个水泥厂上班。母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浑身沾满水泥的工作服,泡到水盆里,卸下像抗战时期日本兵带的防毒面具一样的帽盔,脱下灌满了水泥的解放鞋,解下包裹了裹在脚上一层层的白布——这时候的母亲,眼窝里,鼻子两侧,耳朵里,依然有不少水泥残留。她洗净了脸和双手后,马上做饭。

最初我们是住在父亲的单人宿舍里,不到30平。全家一年四季的衣服装在麻袋里,下面垫几块砖头放在墙角,一是防潮,二是防老鼠咬。床是用几块木板拼凑在一起,由砖头垒起来的。最初的几个饭碗,是父亲的同事们给凑的搪瓷碗,有的外面还打着锡补丁呢。那时候的主要粮食是玉米面,白面少一些。记忆里,掺着白面的玉米面发糕很香甜,炝葱花的手擀面条很美味,只是不敢奢侈里面有荷包蛋——鸡蛋一般是每天早上母亲给父亲冲着喝的,那几滴香油的味道飘满房间的每个角落,令人垂涎。每年冬天,单位发福利会给职工发大白菜、土豆和大葱,当然也要象征性地交些费用。

后来,单位组织家属们在本单位的砖厂出装窑,按照所拉进窑里的砖坯和从窑里拉出红砖的车数计件工资。每天放了学,我要去砖厂帮妈妈推砖。说是帮忙,其实就是去玩,喜欢那个一下子能夹起四块砖的砖卡子,喜欢一走到砖窑门口,被那个巨大的轰鸣的排风扇猛吹一下的过瘾,喜欢看站在高高的砖垛上的工人们拿着粗粗的水龙头,浇着刚出窑的红砖上冒气一阵阵白烟,喜欢趁着母亲装砖的空当儿,和小伙伴们跑到砖窑后的草丛里捉蚂蚱,然后抓着它的两条后腿,看它向我们磕头求饶的样子……

因为父亲在建筑单位,所以常年在外施工,母亲要上班,还要照顾我们姐妹俩。一年四季,母亲都是五点多就起床,做饭,打扫卫生,给我们准备换洗衣服,叫我们起床,然后一一给我们梳好小辫子,吃过饭后紧忙着收拾碗筷,急急赶去上班。母亲有很多年在单位的车队做装卸工。那时候单位的解放汽车装沙子拉水泥,为工地送砖运石子,这些最脏最累的活儿,基本都是这些最能吃苦耐劳的家属工们干。记得有一次,母亲和几位装卸工给一个工地送水泥。装完车后就坐在露天车厢的水泥袋上,因为装得太高了,汽车在拐弯时恰好遇到一个水坑,车一歪,将母亲连同那袋水泥一下子甩了出去!真是万幸中的万幸啊,是那袋在妈妈身下的水泥救了母亲,她除了受了点惊吓外,身体安然无恙!虽然我那时只有十来岁,可是听到母亲回家后和我讲起这件事时,还是惊得一身冷汗。从那以后,我常为母亲做这个又苦又累而且危险的工作而担惊受怕。

后来,单位分的窑洞在山坡上,一到冬天买煤,分冬菜等就比较费劲。除了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我从小学起就帮助母亲分担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帮母亲推车子、搬白菜、放学回家先捅开炉子煮粥,倒炉灰、刷锅洗碗等杂活。其实这些小活,与母亲每天的劳动量相比,不过九牛一毛而已。母亲这大半辈子所干的活,一定是连我和妹妹下辈子的活都干出来了,才让我们生活得这样安逸。母亲挂在嘴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念书,将来可不要像妈这样受这么大累。”每当我和妹妹从学校拿回奖状,向来要求严格的母亲,脸上虽然写的是满意的神情,但她很少夸奖我们,只是默默称点肉,做点好吃的犒劳一下。在我们三口人心里,其实有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那就是每年的盛大的节日不是墙上挂历中注明的那些,而是父亲回来的日子。父亲是单位的材料员,月底要回来报账,可以在家待几天。父亲每次回来,总会给我们带回些我们平时从来没有见过、尝过的零食,会给我们姐妹捎来质量不错的各种文具。有时过年,父亲还会从大城市给我们买回别致的新衣服来。那个年啊,我常常会因为身边的漂亮的新衣服在梦中笑醒。父亲对待我和妹妹可不像母亲那样,看着我和妹妹斗嘴,他会在旁边鼓掌加油,鼓动我俩决一胜负。父亲随身带着一个小软皮本,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安排,其中有一个表格是专门为我和妹妹做的,那是我和妹妹每年每月的身高表。每次回来父亲就会从兜里掏出盒尺,量量我俩又长高了多少,然后记录下来。我和妹妹的回报是,在每年的挂历的每个月份上,把父亲回来的那一天用红笔圈起来。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则是掰着手指头数着父亲回家的日子。不过这样的安排也不错,不然父亲常年在家,我们一定会被他惯坏的。

我和妹妹就这样在日复一日对慈父的期盼和严母的陪伴中成长。生活条件渐渐好转,但是母亲一如既往地省吃俭用。对于母亲的做法,那时的我是不理解的,常埋怨母亲太吝啬。多年来脑海中最深刻的印象当属父母与老家的亲戚们的联系了,家中有个专门盛票据的铁盒,里面用小夹子夹的是父母给给双方老人的汇款单,很厚的一沓。隔三差五我们会收到来自老家的书信:二舅说风湿性心脏病越来越严重了,无钱治疗,母亲立即登上自行车到邮局汇款;四叔来信说春耕农忙季节,没有钱买化肥、农药,母亲毫不犹豫地寄去几百元;大伯家的二哥要结婚,父母去市里最好的商店里买了一对纯毛毛毯寄回去……可我们全家多年一直吃的是市场上别人挑剩下的便宜蔬菜和妈妈亲手腌的老咸菜……

也许我无法真正了解父母对于故土亲人的深厚感情。一九九八年单位为了解决矿区子女就业问题,让企业年满五十岁的职工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父母常常念叨老家的亲人们,加之妹妹大学毕业后回到衡水参加了工作,这更坚定了父母叶落归根的决心。父母临行前交代给我的任务:把家里的五斗橱、大衣柜、写字台、书橱和那辆永久自行车分别留给几位河北老乡。看着每一件都凝聚着父母心血、请木工师傅精心打制的纯木家具,我深知父母对它们的眷恋不舍。尤其是那辆至今横梁上还带着包装的永久牌自行车,每次骑完后父母都是小心翼翼地为它做保养,虽然二十年了,但是看上去还是七成新呢!还有那只当初看上去那么笨拙,用打家具剩下的边角料做的那几个小木凳子,虽然数次搬家,但我们始终不舍得扔掉,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我和妹妹的成长,也收藏了全家的幸福……

自从父母走后的两年时间里,虽然我按部就班地上下班,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但是只有自己知道,心里是多么的失魂落魄!我和父母心照不宣的是,这种相互的惦记、牵挂什么时候是个头?成家八年来,我一直跟着父母一起生活,儿子也是从出生起就跟着母亲长大的。有时儿子在梦中也会呼喊姥姥,我只能默默地流泪。有两年回老家过完春节,带着儿子回韩城之前,母亲便悄悄躲出去——我们都无法面对又将是一年的分别!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反复权衡,我还是决定带着儿子回老家,代价是我将失去教师的工作。我不想说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回去照顾渐渐年迈的父母,其实三十多年来,我对父母感情上的依赖已经融入到骨髓里了!

万事求心安,心之安处,便是吾乡。白居易曾有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故乡、父母,我回来了!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作者:欣然

公众号:衡水正德国学堂

#美文 #亲情 #心安
相关内容
热门图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