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帮 > 专题 > 热点专题
导航

关于淮阴的美文欣赏:淮阴情结

来源:笔墨帮 6.05K 次

本站:淮阴是家是根,无论去到何方打拼无论去到何处奋斗,根始终长在淮阴,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淮阴情结》。

关于淮阴的美文欣赏:淮阴情结

10月1日,我从昆山回苏北。路过淮阴码头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不禁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唤:大美淮阴,可爱的家乡,今天我回来了。沿着码头的洪泽湖大堤看,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前武礅河口的风景已经看不到了,心中不免老是想着寻找孩时的足迹。

一九七七的金秋时节,我的耳朵聋了,听不见声音。正好这时生产队好不容易通过找关系搞到到了一张淮阴磷肥厂的供应磷肥票,于是,我就随乘队里那台载重2吨的拖拉机进城拉货时顺便看耳朵。当时的拖拉机稀奇的,三年前,刚买来时,好多社员跑来观看,看看曾经听说过的拖拉机是啥模样。当时,我能坐上拖拉机到淮阴城里去,心里也挺高兴的,因为这毕竟是我第一次进城,第一次上淮阴城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颠簸簸,走过一道道漫长的泥泞小路,穿过一团团淡淡的晨雾,我们一行才到了武礅河口。河口住着大约有二三十户人家,那低矮的土屋,灰溜溜的草房,在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照射下,烟雾缭绕。河堤上的柳树,洋槐树,湿漉漉的,阳光照在上面,叶片鲜亮的很。河口的人们已经聚集了不少,外套穿着黄军装的、海军蓝的、各色花洋布的,脚上穿着解放鞋的,方口鞋的都有。大家只是不得不耐心等待河对岸的渡船的到来。

望望河面,河口很宽,虽然风不是很大,但是俗话说得好,无风三尺浪,所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河面还是卷起很大的浪花,向河中心涌去,向河对岸涌去。

过了大约二十分钟,河对岸的渡船开过来了,我们等船上河对岸的人们下了船,才依次排队上船。

过了武礅,又经过半个多小时,我们到了城南,快到淮海路时,几名执勤人员挥动着小红旗,在那里指挥交通。只见哪些人右手举起红旗,左手侧平举,前后的行人必须停止,左右行人车辆才能通行,过了几分钟,猛地放下小红旗,左手向前平举,左右行人车辆禁止通行,前后行人车辆方才通行。如此这样反复进行,可见当年的警察多么辛苦!

在淮阴王营镇街道上,我第一次看见小平车上粉红色的苹果。那粉红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诱人。毕竟以前看到的都是酸酸的青苹果,对于这眼前的红的鲜亮的苹果究竟是什么味道,童年的我,多么想品尝一下。然而,在那样的年代,吃上红苹果是多么的不容易。带着对红苹果崇高的梦想,年幼时的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从此以后,那红苹果的相互回眸一望的情景就从那时起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今天,我的微信昵称也就取名为“红苹果”。

时间过的好快,真巧,一九九七年,时隔二十年后的夏季,我和邵兴兵骑着自行车到淮阴师范学院学习时,每天晚上就住在离武礅河口不远的武礅工商管理局里。那一年的雨水真大,狂风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早上,我们穿着雨衣,冒着电闪雷鸣的大雨,向淮师出发。晚上,又顶着狂风暴雨向武礅河口方向进发。一路上,有的是红绿灯,犯不着举小红旗了。小土路没有了,淮海路上一棵棵高大的雪松也不见了踪影。那时的感觉只是武礅河口的渡船变大了,河口的意杨树已变粗长大了,它们的前任柳树洋槐树倒不见了,来往行人的衣着打扮多样化了。

现在的我再次来到武礅河口,又隔二十年,武礅河口的渡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长长的武礅大桥,虽然很简易,不如苏南的好多小桥那样的豪华,美观。不过,在苏北大地上已经很不错了,已经是苏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毕竟传说好多年的“要在武礅建大桥”已经变成了现实。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过去很长时间绕道杨庄闸的公共汽车可以直通淮阴城里了。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江南小城昆山上班,难免会有五湖四海的朋友问我哪里人,我都毫不犹豫地说:“我是淮阴人,老淮阴的,淮泗河旁边的黄圩人。”老淮阴老黄圩根深蒂固,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

公众号:洪泽湖文学

#美文 #情结 #淮阴
相关内容
热门图文
最近更新